湾区小匠 | 超千次失败搏来的粤东西北“第一” ,清远“04”后“水枪”喷出“漆”彩人生
请用微信扫一扫
全球制造看中国,中国制造看广东。作为全国传统制造业大省,广东立足大湾区优质发展腹地,抢抓后疫情时代关键机遇,打出“政策组合拳”,谋求在新发展格局中占领战略优势。继春耕时节率先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又于盛夏之初陆续出台《关于新时代广东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高质量建设制造强省的意见》,旗帜鲜明地表明由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跨越的决心。
时代发展,需要大国工匠,迈向新征程,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在广东迈向制造强省之路上,更离不开高素质技能人才作为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对促进就业创业、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具有重要意义。”随着职教改革持续深化,职业教育将为大湾区的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及源源不断的人才储备。从这个意义而言,每一位职业教育院校学子,都有可能成为未来的“大国工匠”。
十年蛰伏,一鸣惊人,千锤百炼,终成匠心。今日起特开设“湾区小匠”专栏,旨在通过这些未来的“大国工匠”的故事,展现“老匠”与“小匠”间匠心的传承,为全社会提供一扇窗口,从更真实、全面的视角去了解职教学子,了解职业教育。
4个月……
合计1.6万元项目训练经费。
怀揣一把10年前的老旧喷枪,肩扛一块斑驳生锈的汽车门板。
120天,每天实操近16个小时,其中须持续弯腰高强度训练超10多个小时。
10多道工序中,仅打磨薄边这1项难度攻关,失败超1000多次。
没有人预料到,在近日举办的广东省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上,来自清远市技师学院(以下简称“技师学院”)的18岁湾区小匠李文杰与队友们,在全省各地级市参赛选手中冲出重围,以第四名获得汽车喷漆项目优胜奖,取得清远职业技能人才在该竞赛项目上的历史最好名次。
李文杰在广东省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闭幕式现场(受访者供图)
作为全省规模最大、规格最高、赛项最多、影响最广的综合性职业技能大赛,本届职业技能大赛承担着为国赛、世赛选拔种子选手的重要任务,广受全省职业教育领域关注。该校带队老师陈国娣介绍,此次技能大赛中的汽车喷漆项目,前后需要历经损伤处理、喷涂前处理、底漆喷涂等十多道工序,对选手实操的基本功底、专业技能及潜质提出较高要求,想要取得好成绩,离不开长年累月的训练和大量技术、设备、资金的支撑。李文杰与队友们凭着场地落后、设备不足、耗材紧缺的艰难条件,取得省赛第四名成绩,这也是粤东西北各地级市代表队在本项比拼中的最好成绩。
备战 “数月训练仅休2天 却是因腰痛难忍请假买药”
李文杰出生于清远市佛冈县一个普通家庭,由于中学毕业时未能考出理想成绩,在父母支持下,李文杰选择就读清远市技师学院汽车维修专业,从此开始踏入汽车维保领域的门槛。他说,从小接触汽车玩具,便喜欢将其拆开来,观察里面是什么结构,再拼回去,或许当时已经与汽修专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今年二月,技师学院组建汽车喷漆项目参赛队伍,在老师鼓励下,李文杰报名并入选成为其中一员。初建队伍,众人面临的是近乎“一穷二白”的境地,训练场地、操作设备都远远落后于珠三角地区的兄弟院校,有的设备如汽车喷漆的喷枪,代差甚至有十余年。
陈国娣回忆,“报名之后,我们心里也很忐忑,一方面,学院没有专门开设这一专业,仅有一个学期的教学课程,训练条件有限;另一方面,往年技能大赛上汽车喷漆项目前几名基本由广州、深圳、珠海、东莞等珠三角城市包揽,想着咱们队伍成绩争取不要垫底就好。”
训练条件简陋,对手实力强劲,但争取到来之不易的参赛资格,李文杰和队友都不敢有丝毫怠慢,为争取更多训练时间,他们几乎全身心都扑进项目的训练。陈国娣介绍,在几个月的训练中,他们仅休息了2天,还是因为腰痛难忍,必须要去药店买止痛药才请的假。
李文杰用简陋的设备训练喷漆(高婉珊 摄)
时间短任务重,每天10多小时的强化训练,需要保持弯腰姿势,反复进行刮灰打磨等动作,免不了腰背酸痛,他们只是咬咬牙,贴上止痛药膏继续奋斗,即便清明节、劳动节休假也不愿意停歇。“习惯之后,只觉得训练时间不够用,早上七点半至晚上十点半这15个小时,似乎一眨眼就过去了”。李文杰略显腼腆地说。
攻坚 “技术攻关失败超千次 自来水当涂料做模拟训练”
训练逐渐步上正轨,原本未曾预想的瓶颈和困难也逐个暴露出来。
其中必须直面的问题便是耗材紧缺。投入到参赛项目的经费捉襟见肘,队员们只能利用有限的资源,尽可能达到最大的训练成效。砂纸等打磨用品,只要还有砂面能打磨的,就一直用到报废;至于汽车金属闪光漆、珍珠漆、清漆等面漆涂料,用一次少一次,如底色漆、清漆喷涂工序,是比赛中重点考察的项目,李文杰用着10年前的喷枪,装上自来水,对着车门来回喷洒训练手法,并在大脑中模拟喷涂的效果,以最原始的办法解决实训困境。
在李文杰看来,比起耗材紧缺,更紧迫的其实是技术瓶颈问题,类似磨原子灰薄边、双色喷涂底色漆发花等工序,由于是参赛后才开始接触的,前期碰到的技术难点达20多个,上手十分困难,实操中频频遭遇挫折。例如打磨原子,要做到损伤区域原子灰打磨平整,还要打磨出原子羽状薄边,十分考验打磨功底和专业技术,否则容易产生底处理缺陷,影响后续工序。“一开始这些问题我们几乎每天会遇到,加起来失败快上千次了。”李文杰说。
李文杰专心投入到打磨训练(高婉珊 摄)
因为一直未能攻破技术难关,李文杰还曾一度情绪崩溃。据其队友邝德雄回忆,“有一次失败后,他整个人崩溃到直接躺在地上表情十分沮丧,我就上去为他打气,既然参加比赛了就不要轻易言弃,不然之前我们这么辛苦全都白费了。文杰坐起来发呆了一会儿,就戴上面罩继续磨。”
在平日的课余休息时间,李文杰除了篮球、健身之外,还喜欢花时间练习硬笔字,这一定程度上也塑造他一股追求完美、苦心钻研的“狠劲”。“来到技师学院后,我课余时间会练练字,想尽可能把字练好,当然准备比赛那段时间只能停下来了。原因的话,就是感觉自己的字迹还是太潦草了,怕挨批评。”李文杰微笑着说。
李文杰利用课余时间练习硬笔字(受访者供图)
陈国娣表示,学校平时会开展“以文化校”“大国工匠”等思政教育,让学生们在耳濡目染中学习和传承国学魅力、工匠精神,在陶冶情操同时,培养有耐心、恒心的匠心精神,面对各种学习、生活上的挫折,也有着更大的抗压能力。
拼搏 “背着车门板去参赛 两手抽筋完成全部项目”
春去夏来,临近大赛开幕,队员们操作愈发熟练,各个技术难关逐一被攻破,前往深圳赛场备战也排上日程。
为了不放过最后训练时间,参赛队员们抵深后,利用上午时间走完比赛现场,熟悉比赛流程和操作设备,下午回到入住的酒店后,便继续埋头训练。李文杰甚至专程将平时训练一直扛着的汽车门板,从清远带到深圳,利用酒店有限的空间及随身携带的简陋设备,蹲在地上训练打磨原子灰薄边,力求将手感保持到最后一刻。“背着门板上酒店”的奇妙场景,一度吸引了不少酒店住客围观。李文杰表示,因为时间紧,平时都是扛着汽车门板,一有时间就拿下来训练,都成为习惯了。说着还不好意思地摸了摸肩头。
李文杰在酒店用自带的门板坚持训练(受访者供图)
5月19日比赛当天,来自大湾区的千余名青年技能人才聚首深圳,在92个比赛项目中展开激烈比拼。
经历了上午260分钟激烈竞争后,下午比赛模拟喷涂环节时,李文杰两手都出现了抽筋,严重影响该环节的表现,最终依然凭借扎实的基本功和在喷涂实操的出色表现,名列第四,是来自粤东西北参赛队伍中排名最高的选手。在赛后的裁判点评中,清远参赛团队的表现也收获主裁判的肯定。
李文杰赛前仔细检查并熟悉比赛器材(受访者供图)
“当时真的高兴坏了,”队员梁振杰说,“虽然没能拿到前三名,但能在这么多强手里位居第四,对大家来说已经是‘小米加步枪’的胜利。正式比赛中,有两件先进设备是我们之前没见过的,更别说实际操作,只能临时训练演练一下,感觉就像原始人以前用木枪,突然拿到狙击枪,还要求能操作打出10环满分,太不容易了。”
陈国娣表示:“这几个月一直看着他们训练,从一开始只希望不垫底,到后面希望争取前九名,一直到拿到第四,能感觉到同学们为这次比赛下的苦功和不服输精神,我觉得这其实也是一直提倡的‘工匠精神’在我们技师学院学子的体现。”
对李文杰而言,这次比赛结果最重要的还是让父母看到自己的成长。“从小到大,爸妈没少在我学习上费心,我内心也觉得很惭愧。这次比赛能拿到第四,既开心又有点遗憾吧,但至少能让我爸妈看到,他们的儿子在努力做好一件事,也是能成事的。”
目前,还有两年就毕业的李文杰正准备通过春季校招走向实习岗位,迈向服务社会的第一步,他对未来信心满满,希望以此次赛事学习到的经验、技术,来打好基础,不断磨练手艺,争取达到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等级,回报家乡的栽培。
声音 “以文化校”弘扬“大国工匠”精神
时代发展,需要大国工匠,高端制造业发展,更离不开高素质技能人才。截至2023年2月,广东省技能人才总量达1850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631万人,占比34.13%,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广东作为制造业大省、经济大省,近年来围绕“以实体经济为本,坚持制造业当家”的战略导向,以“扩容、提质、强服务”为主线,提质培优、增值赋能,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此为契机,清远各大职业院校抢抓发展机遇,积极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争取将更多技能人才留在清远,反哺本地经济发展。
清远市技师学院院长高湘琴表示,为实现学院“立足清远,服务湾区”的教育目标,近年来学院以“精准对接,精准育人”为抓手,积极走访广清产业园和国家高新区有关企业,通过了解当地企业用人需求,聚焦纺织、生物制药、电子、烹饪等专业方向,不断优化专业院系配置,依托实训将企业培训阶段“前置化”,培养适配企业需要的“专用型”技能人才,该校实现每年99%以上的就业率,其中50%到60%的毕业生选择留在清远工作。
在高湘琴看来,要培育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既离不开学校提供的教育环境,也需要全社会以更有力、更实在的举措支持职业教育发展,营造关心关注职业教育的氛围,打破“重学历轻技能”的传统观念和刻板印象。
“学院近些年积极推动‘文以化校’工作,努力让传统文化回归校园,并以此为载体和契机,更接地气的弘扬‘大国精神’,支持学生成立竞赛工作室、学习小组和各类社团,带领学生感受国学魅力,希望藉此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综合素质,从争当湾区小匠开始,继承、发扬匠心精神。当然这还需要社会更多的支持和关注,让大众了解技工院校也很重视育人工作,技校学生也是社会发展的栋梁之材。”
文章来源:i清远媒体平台 广清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