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技师学院:包揽赛项双第一,领跑人才培养“新”赛道
请用微信扫一扫
展示过硬技能,秀出最佳风采。3月12日下午,2022年广东省行业企业技能竞赛智能汽车座舱测试装调项目(简称“大赛”)在广州市技师学院圆满落下帷幕。广州市技师学院6名参赛选手(职工组2名、学生组4名)全部获奖,学生组潘振东、莫俊杰以第一名成绩荣获小组一等奖,邱亿凯、罗志林获小组二等奖;职工组杨子新以第一名成绩荣获一等奖,陈青俊获二等奖。大赛向该学院颁发优秀组织单位奖。
▲学院专职党委副书记李立文(左二)为杨子新(左一)、莫俊杰(右二)和潘振东(右一)颁发一等奖
▲易飒(广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张杨(中)为陈青俊(左一)、邱亿凯(右二)和罗志林(右一)颁发二等奖
▲广东省汽车工程学会秘书长周玉山(中)为学院颁发优秀组织单位奖
▲合影留念
根据赛项规定,职工组杨子新老师将获得申报“广东省技术能手”称号的资格。
“‘满载而归’是学院参赛团队艰辛付出的见证,背后更是学院专业建设提档升级的成果。”广州市技师学院专职党委副书记李立文表示,学院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力争培养高质量技能人才队伍,为汽车行业升级转型提供弯道超车“加速度”。
锤炼心理素质,打造专业团队
“受疫情影响,原定于去年11月举办的大赛延期至今年3月份,这也意味着备赛周期大大延长,尤其是年底年初的时候,心理压力就比较大。好在繁重的训练任务最终顺利完成。”回忆起漫长的备赛过程,2021级汽车维修预备技师班的邱亿凯特别感谢自己的班主任张宏丽在备赛期间所给予的帮助。“时不时要找亿凯聊聊天,到集训现场去看看他的练习状况,和主教练作充分沟通,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疏导,让他能够以最佳状态投身于日常训练中。”张宏丽老师作为学院备赛团队的一员,在学生选手紧张备赛的过程中,更细心培养他们的心理素质。
▲学生组邱亿凯比赛现场
▲学生组邱亿凯和罗志林
学院参赛选手备赛时长达10月有多,在带来一定心理压力的同时,也为检验不足、强化技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竞赛所需要的软件操作并不是我熟悉的,但是当我意识到这是当下汽车行业最新发展趋势所需要的一项必备技能的时候,毫无疑问又激发了我的斗志,生疏到熟练我见证了自己的成长,面对困难更多了一份淡定和从容。我和队友搭档一同完成比赛任务,这是需要考验团队默契的,这种默契与配合来自日复一日的辛苦训练。”2020级汽车制造与装配高级2班的莫俊杰认为成为一名合格的技能人才关键在于对行业新技术的及时且持续地钻研学习,以及不断强化团队合作意识。
▲学生组莫俊杰比赛现场
▲学生组潘振东和莫俊杰
主动对接赛事,启发转型思路
“智能汽车座舱测试装调竞赛代表了行业发展的前沿,通过技能‘PK’,更有助于我在专业教学中带领学生一同设计出更加智能、更有深度和更具创新性的智能座舱产品。”杨子新老师表示,以竞赛考核内容为导向,对重构课堂教学和技能训练、持续引领学院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都具有重要意义。
▲职工组杨子新
本次智能座舱竞赛,对于提升专业技术技能,带动智能网联相关专业的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吸引了市属技工院校教师的积极参与。来自广州市公用技师学院的吴逸娜老师身怀六甲,依旧坚持完成3天的竞赛任务,“本次赛项与我所从事的专业教学工作息息相关,行业发展未有竟时,通过参与竞赛获取行业发展的最前沿,启发专业建设的新思考,这是我坚持完成比赛任务的初心。”作为承办方广州市技师学院为吴逸娜老师安排校医全称陪护,提供单独餐食和休息用品,确保吴老师能够以最佳状态在赛场中赛出水平。
▲广州市公用技师学院吴逸娜老师获职工组二等奖
陈青俊老师认为,大赛让他能够更加主动且具体地考虑用户驾驶体验,通过与智能网联的融合,智能座舱通过语音、手势、生物识别等多种交互方式,为用户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体验,满足了多种驾驶体验需求。汽车智能座舱可能会成为汽车智能化的一个重要竞争领域和创新战场,智能座舱产品会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职工组陈青俊
新视野,新赛项
领跑人才培养“新”赛道
据悉,2022年底,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通知,决定联合实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通知规划,到2025年,累计不少于500所职业院校、1000家企业参加项目实施,累计培养不少于20万名现场工程师。现场工程师也被称为现场应用工程师或现场技术负责人,是在生产、工程、管理、服务等一线岗位上,用科学技术创造性解决技术应用问题的复合型人才。
“从办赛到人才培育,都应当具备前瞻性目光,面向智能化职业场景和紧缺性蓝海岗位。”易飒(广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张杨认为,智能座舱技术是智能网联汽车重要技术之一,在智能座舱技术日臻成熟的下半场,使智能网联汽车人才培养完成从传统工人到现场工程师的转型,既是职业教育下半场的尝试,也是举办本次比赛的初心所在。
▲张杨作“以赛促教,助力智能网联汽车现场工程师的人才培养”主题演讲
“智能汽车座舱测试装调项目作为全新赛项,既验证了各参赛选手高超的技术技能水平和较高的技术操作规范性,以及各院校的优良教学成果。”大赛专家组长,广州市科技贸易职业技术学院交通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张红伟指出,竞赛是检验技术技能的阶段性水平,参赛选手更应该通过大赛发掘自身不足,加强安全规范等基础性操作和软件编程学习,并在日常教学工作开展中落细落实。
▲张红伟院长作赛项技术点评
“汽车行业的转型升级带动赛事赛项新变化,更对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在这过程中‘新’字不可回避。而在人才培养一线实践中,学校、企业和竞赛可以相互赋能、相辅相成。”广州市技师学院党委书记李明根强调,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就是学院汽车产业系的人才培养目标,学院将发挥主体作用,通过承接大赛赛项,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建的目的,并创新校企合作培养机制,实现共同招生、共同培养、共同管理、共同评价,促进就业服务发展。
▲李明根书记(中)现场聆听学院汽车产业系主任赵宇峰(左一)关于赛事准备工作和专业建设新发展的介绍
文章来源:广州市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