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心“教主”相遇记,舌尖上的“甜蜜之旅”就此开启
请用微信扫一扫
食在广东,融汇古今。作为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粤菜历经千百年的锤炼演化,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具有广泛影响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广东赋予了“粤菜师傅”新的时代内涵和历史使命。
自2018年启动“粤菜师傅”工程以来,广东用美食“烹”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不仅通过“粤菜师傅”连接起食材、餐饮、文旅、康养等产业,更让深厚的粤菜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系列策划《No Chef No Life(跟着粤厨叹世界)》今天推出第二期:《甜心“教主”相遇记》,跟着来自芬兰的汉语外教Sara认识一位从事粤菜教学的年轻女教师,了解“粤菜师傅”工程背后的故事。
寻味岭南,独具风味的粤式点心自是不能错过。其品类繁多且造型各异,在用料与制作上更是十分精细,早已形成了名扬海内外的粤式点心文化。
来自芬兰的汉语外教Sara,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很感兴趣,尤其对粤式甜点情有独钟。自22岁来到广州求学,Sara便为这座城市的美食和文化所折服。及至定居安家于此,更是对广州生出了故乡般的眷恋。
对任职于广州市轻工技师学院的粤菜师傅刘宇婷来说,Sara钟爱的粤式点心正是她的拿手好戏。对各式造型、各种口味的粤式点心,刘宇婷不仅如数家珍,更对种种制作流程、手法技巧了然于心。
这一次,刘宇婷师傅与Sara母女相约在广州市粤菜师傅培训基地,用菠萝包和天鹅酥这两道经典的粤式点心,开启了一趟“甜蜜之旅”。
美味情缘
搓、摔、揉、擀、压,刘宇婷的手法行云流水,让Sara和女儿Anna赞叹不已。
“越经典的粤式点心,所蕴含的烹饪技艺越是传统,对师傅的功底也就要求越高”, 刘宇婷一边指导她们如何上手制作,一边向她们科普粤菜文化。
事实上,让世界爱上广东味,本就是刘宇婷在烹饪之外一直热爱并为之不断努力的事业。
她曾多次参加粤菜师傅国际交流培训班,手把手地教外国友人做粤菜,“每次他们做完都会拍照分享到社交媒体,我觉得对粤菜文化‘走出去’很有意义。”
刘宇婷带着sara母女揉面团
在刘宇婷看来,许多粤式点心看似简单,却饱含着粤菜师傅的真诚与用心。“优秀的粤菜师傅必定是下过苦功的。只有经过反复练习,才能做到在最快时间内将最好的菜品带给食客。”
在广州工作生活逾10年,这还是Sara第一次与粤菜师傅如此近距离地接触。目睹刘宇婷在制作过程中的专注认真,她深受触动:“平时在餐厅吃到这些甜点时,从未想过厨师背后的功夫。”
甜蜜“心”法
做菠萝包时,刘宇婷带着Sara甩揉面团,又教她如何将面团擀成酥皮、如何涂抹蛋液。步骤称不上复杂,却包含了诸多对细节的讲究。
炸制天鹅酥时,需要全神贯注观察点心的状态
做天鹅酥时,刘宇婷着重介绍了开酥这一难点:“油温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操作的手速也要快,每个细节都会影响最终出品的口味、口感。炸制时长要看点心的状态,没有固定标准,所以制作时必须全神贯注。这也是粤式点心的魅力所在。”
在刘宇婷引导下,Sara体验的是粤式点心制作,感受到的则是粤菜师傅的“心”法。
出生于1997年的刘宇婷,虽然年纪轻轻,却已在粤菜圈内小有名气。因为家里从事餐饮行业,她在耳濡目染之间也对粤菜格外热爱,于是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果断选择了烹饪专业。
广州市粤菜师傅培训基地教学实操场景
“以前只是想做东西给自己吃,现在更多的是想要让学生把这些美味带到社会上。”刘宇婷告诉Sara,通过“粤菜师傅”工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找到工作,也可以帮助有需要的人通过这项技能找到未来的方向。
制作菠萝包5个小时,制作天鹅酥8个小时,一整天的劳作之后,Sara母女终于品尝到了自己亲手制作的美味点心。
一位是粤菜师傅,一位是汉语外教,两位不同领域的教师分享各自的生活感悟
同样身为教师,她们也分享起了各自教学工作的日常。当谈到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因为学习粤菜而获得一技之长,从此能够自食其力、找到未来方向时,刘宇婷言语间满溢着自豪。
2018年以来,广东大力推进“粤菜师傅”工程,在传承粤菜文化的同时,促进城乡劳动者高质量就业。截至2022年6月底,“粤菜师傅”工程共培训40.41万人次,带动就业创业86.39万人次。
文章来源:广东人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