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能竞赛促进广东乐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请用微信扫一扫
打造人才集聚高地 培育高端技能人才
——职业技能竞赛促进广东乐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 核心提示
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对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工作。将其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高规格出台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若干意见、“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高质量发展意见,推动各种资源要素向技能人才工作领域集聚,基本构建了技能人才培养与经济转型升级互促共进的政策体系。
目前,广东省技能人才总量达1762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593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总量33.7%,广东产业兴旺的人才支撑更加牢固,全球制造业典范的底气更加充足。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随着广东产业转型升级进程的加快,产业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愈加强烈。据工信部、教育部调查显示,仅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中,到2025年技能人才缺口将近3000万人。广东技能人才有效供给仍然不足,高技能人才求人倍率长期保持在2.0以上。
当下是产业转型升级和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加快推进技能人才培养迫在眉睫。
职业技能竞赛是培养、选拔、评价技能人才的有力手段,是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推进技能人才培养、营造崇尚技能的良好社会氛围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在广东乐器制造业,更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
1. 自我价值展示的重要平台
同台比拼,人人机会均等
技能大赛的竞技性和公平公正公开,将不同地域、不同性格、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选手拉至同一赛场,同台比拼,人人机会均等,力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人人皆可夺冠成才。而为争先争优,广大职工立足本职、发挥优势、积极作为,坚定不移强信心,保持定力练内功,在竞赛中不断突破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
事实上,在学习技能、苦练技能的同时,临场应变能力、心理素质、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各项综合能力,也都在竞赛中得到锻炼提高。
在广东乐器制造业,职业技能竞赛打破身份藩篱,促使毕业于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学有一技之长的“职校生”“技校生”,以一技之长为荣,摒弃低于“本科学历乃至硕士博士学历”一等的思想,正确认识、积极展示自我价值,拥抱更广阔的人生。
通过擂台比拼,他们切磋技艺、展示绝活、互相促进、共同进步,提高了技艺技能,拓展了人生视野。赛后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使广大职工在政治上获荣誉、经济上得实惠、社会上赢尊重,真正实现以技能为荣,用技能成就梦想。
2013年,广州珠江钢琴集团的陈德然同志获得广东省职工职业技能大赛钢琴调修工种总决赛第一名,以此为契机,他逐渐崭露头角,先后获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被授予“南粤工匠”称号,被选树为第二届轻工行业“大国工匠”,成为中国钢琴制造业唯一的“大国工匠”。
获得该项赛事第三名的郝一男同志,成为星海音乐学院钢琴修造专业的学科带头人,现已是星海音乐学院乐工系主任。从洛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毕业的康耀华同志以竞赛为契机,不断苦修技艺,最终作为一名合格的音乐会钢琴调律技师,多次登上全国性的重要演出音乐会大舞台为演奏家使用的钢琴调律。
2. 竞赛是检验企业
人才队伍建设成效的有效手段
技术技能人才是企业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技术创新和技术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
各级职业技能竞赛活动的广泛开展,为企业培养出一大批素质优良、技能过硬的拔尖人才,面对企业新的发展要求和对技能人才的培养需求,各级职业技能竞赛不断创新办赛方式、丰富竞赛内涵、优化组织形式,进一步扩大覆盖面和员工参与度,形成了全员参与、相互竞争、提高技能的竞赛氛围,以赛促训、人才培养效果显著。
一方面参赛选手通过参与职业技能竞赛,将日常岗位工作中所学知识、所有技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于竞技之中,在比拼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磨练心智,提高综合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比赛脱颖而出赢得荣誉和认可,以身作则成为榜样,激励更多同行职工立足岗位学技术、精技能、勇争先,让崇艺尚能在企业中蔚然成风,同时反哺企业,为企业培育更多高精尖人才。
在广州珠江钢琴集团公司,从竞赛中脱颖而出的技工楷模不为鲜见,大有后浪推前浪的态势。以陈德然同志为例,这位从2013年竞赛中脱颖而出的“南粤工匠”,在珠江钢琴集团的支持下,成立“陈德然劳模创新工作室”,以集团公司技术研发中心为依托,围绕培养高端技能人才、提高钢琴整体工艺质量为目的而开展活动。
广州珠江钢琴集团不仅是广东乐器制造业龙头企业,更是中国乐器制造业的龙头企业,企业的技术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技术中心。
“十三五”期间,广州珠江钢琴集团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授予“十三五”轻工行业科技创新“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同时被评为“中国轻工业钢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珠江钢琴集团着力开展高端钢琴技术的研发,技术成果转化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其KH系列、F系列产品获得了中国轻工联合会的科技进步奖,新产品的开发极大丰富了公司高端产品的种类,弥补了国产钢琴在中高档钢琴市场的紧缺。2020年4月研发成功“恺撒堡钢琴PR2.0高端专用弦槌”,打破高端弦槌被国外卡脖子的局面。同年,在第三届全国钢琴调律技能竞赛前十名中,珠江钢琴揽括一半的荣誉,摘夺了前三名的全部桂冠,彰显其人才实力。
无独有偶,广东红棉乐器股份有限公司的黄毅同志,2013年获得广东省吉他制作职业技能竞赛第四名。2014年成立黄毅高技能人才工作室,该工作室享有公司专项拨款,之后为公司培养十余名技术骨干;2017年,其工作室被广东省工业工会委员会命名为“广东省工业系统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像陈德然、黄毅同志这样的典型例子,在竞赛中取得好成绩后反哺企业的精英选手还有不少。他们的选择印证了:竞赛是提高技工行列的整体水平和企业发展进度的巨大推动力。一支惠及企业的专业化、国际化、标准化的职工群体人才队伍,正在不断发展壮大,推动企业自身良性循环,推动行业进步和创新。
3. 竞赛为促进学科发展
深化职教改革提供驱动力
职业技能大赛是培养和选拔高技能人才的重要载体,也是拓宽高技能人才队伍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广东积极推进全省技工院校对接世赛、国赛标准深化专业课程改革,借鉴竞赛选手选拔、培养的成功经验,注重将国家、行业竞赛标准与教学内容想结合,将竞赛内容融入到教育教学当中,引导职业院校整合资源,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探索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
自2008年以来,广东乐器制造业组织开展的钢琴调修、提琴制作和吉他制作等三个工种的职业技能竞赛先后10次被列入省级职业技能竞赛计划。每届竞赛,广东省乐器协会均组织行业专家进行理论题库和技能实训考核内容的开发和修订,优化和完善人才选拔的标准,特聘业内专家作为专业评委保障评选工作专业高效,严格遴选专业职业院校为举办场地,加深协会与院校、企业之间的多方合作,推动专业课程建设。
经过多年实践,星海音乐学院乐器工程系从最初只有单一专业,发展为现在包括钢琴修造、弦乐器制作(提琴、吉他)两个专业方向,以及电子乐器设计与研发辅修专业多学科在内的本科专业。星海音乐学院乐工系经过十多年的沉淀,现已成为全国音乐院校中专业最多、规模最大、首屈一指的乐器制作院系。钢琴修造专业现已成为广东省一流专业,正在申报国家级一流专业,钢琴修造的学科教育从附中学制覆盖到研究生学制。
此外,广东文艺职业学院、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也先后设立了钢琴调修专业。其中,作为2018年广东省钢琴调修工种职业技能竞赛主会场——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于2019年在音乐系正式设立钢琴调律专业,让原本单薄的选修课转变升级为课程更丰富、师资更充足的学科专业。
实践证明,伴随技能竞赛与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业绩考核、技术革新以及企业生产工作结合愈加紧密,广东乐器制造业相关技能竞赛如同风向标,在职业教育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4. 竞赛为彰显和弘扬工匠精神
提供示范窗口
“人积耨耕而为农夫,积斫削而为工匠。”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工匠是对所有手工艺(技艺)人,如木匠、铁匠、铜匠等的称呼。
始于新石器时代的民族乐器制作技艺,正是靠着一代代手工艺人传承至今。
以钢琴调修工种为例,竞赛除了注重对钢琴整体机械的执整能力和对艺术的理解能力的考核外,还增添对调律基础的检验。在卧式钢琴考核现场,要求考核者在限时30分钟完成对卧式钢琴的击弦机械进行安装,给予修复和调整,使完全被破坏的黑、白两键,经参赛者的安装及调试后,触感受控制能力达到最佳状态。
此外,选手还要对竞赛用琴进行调律和音色整理。只有数十年如一日地重复击键、耳判、调音的动作,真正对有88个键、220多根弦轴钉、200多根钢弦的钢琴从生产制作到调修音律的每个过程了如指掌,冲过这一道道的技术难关,才能成长为拥有高超技艺技能的人才,取得技师技能水平证书。
如今的乐器制造业不乏能工巧匠,如广州珠江钢琴集团驻德国SCHIMMEL公司第一任总经理陈兆殷和第二任总经理梁钊明都有着竞赛经历。
陈兆殷曾经获得过2015年广东省职工职业技能大赛钢琴调修工种总决赛的第一名,“南粤工匠”梁钊明同志则先后获得广东省职业技能大赛钢琴调修工种总决赛第二名和全国第二届钢琴调律总决赛第一名,并获得“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和获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因有竞赛的经历和磨练,他们有了敢于与德国技师对话的底气。
还有十年磨一剑,先后获得2018年广东省钢琴调修工种总决赛获得第二名和2020年全国第三届钢琴调律总决赛夺得第一名的拔尖青年蓝文兵同志,他们扎根自身岗位,在小技能中练出大本领,在小工艺中钻研出大专利,在小产品中开发出大产业,在小突破中创造出大机遇。爱岗敬业、争创一流、勇于创新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在他们身上得到充分体现。
产业是经济之本,人才是产业之基。目前,广东乐器制造业相关技能竞赛共有9人荣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55人荣获“广东省技术能手”称号,获得高级工/三级技能资格证29人次,获得技师/二级技能资格证(技师技能水平证)319人次,获得高级技师/一级技能资格证(一级技能水平证)21人次。
人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技能人才从竞赛中获得了技能自豪感、职业荣誉感、价值认同感,成为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推动技术创新和引领行业发展的中流砥柱。在技能竞赛助推下,钢琴生产从工业化产品的产业链向高端艺术化产业链跨进。提琴制作从琴型模仿向文化内涵发展,吉他制作从普及品向中、高端产品升级。
据统计,广东省每年开展各级、各类行业企业职业技能竞赛约250项,涉及职业(工种)赛项超过350项,直接带动180万人参与岗位练兵和技术比武,一些大型赛事通过网络直播等方式,吸引观众超亿人次,对整体推进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激发广大技能劳动者学习业务、钻研技术技能、对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新风尚,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章来源: 广东省人社厅